为了促进地区间社区教育经验分享与文化产业发展,5月15日,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组织团队来黄湾镇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沈家门成校一行首先参观了黄山村非遗草编共富工坊研学基地,深入了解当地非遗草编技艺的传承与产业融合模式。该基地以“黄麓草韵”工作室为主体,在嘉兴市第七批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施惠林的指导下,通过 “非遗草编 + 研学旅游 + 电商销售” 模式,不仅推动了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还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样本。“这个草编工艺品的原料是什么?”“做这样一个工艺品需要多少时间?”交流团成员在参观共富工坊时,对创新的草编工艺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团队实地考察了草编工坊的生产流程、工艺展示区及研学体验空间,与讲解员就非遗保护与乡村共富结合路径、成人教育如何赋能传统技艺创新等话题展开交流。
随后,沈家门成校一行聆听黄湾镇成校校长郭晓红带来的《培育“小社团”驱动“大教育”》主题讲座。黄湾镇成校以“小社团”为切口破解社区教育痛点,通过三类模式推动治理升级。自燃型社团,如潮缘悦读社,以阅读品牌凝聚治理合力,吸引工会、企业主动参与资源供给,形成“文化共治”格局;自发型社团,如慧灵草编社,将非遗技艺与乡村旅游、创业教育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向赋能;扶持型社团,如乐学摄影社,以技术培训激活居民参与热情,通过志愿服务增强社区黏性,同步提升精神文明与自治活力。通过挖掘社区“本土人才”担任社团管理者,培育志愿辅导员队伍,既缓解人力短缺,更将“自治理念”融入社团运行。如今,社团活动构建起“物质共富—精神共鸣—治理共参与”的闭环,为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教育驱动”的鲜活范例。
沈家门成校校长庄杰表示,黄湾在人才挖掘、激活社区能量等方面的实践做法令人受益匪浅,今后要深挖本土人才,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合理利用政府资源,整合力量满足百姓文化需求。
(黄湾社教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