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双联社区精心策划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实践活动,组织“双联好声音”的小小播音员们走进海宁广电中心,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近距离感受广播电视节目的“幕后”,为队伍的活力延续与潜力挖掘埋下了深刻伏笔。
广电中心的工作人员早早做好准备,热情接待了这群特殊的小访客。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孩子们怀着激动与好奇的心情,首先走进了FM96大潮之声播音室。面对调音台、专业麦克风、录音设备等平日里只在收音机里“听过”却从未见过的专业工具,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探究的光芒。通过直面广电中心的专业设备、亲历节目制作流程,第一次将“声音传递”从抽象的兴趣转化为具象的职业图景。调音台的运作、主播的表达技巧,这些直观体验让孩子们明白“好声音”背后的专业逻辑,不仅加深了对播音事业的敬畏,更在心中建立起对“何为优质表达”的初步认知,为队伍后续的技能提升提供了参照坐标。
随后,大家移步至海宁120m²电视演播厅。《海宁新闻》和《海视广角》都是这里录制的,明亮的灯光、多角度的摄像机、背景屏幕上不断切换的画面,让孩子们瞬间被演播厅的专业氛围所吸引。电视节目主持人杨帆特意来到现场,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为孩子们“揭秘”演播厅的运作。当孩子们亲手触碰麦克风、站在主播台模仿播报时,那种“被专业场景接纳”的体验,极大激发了他们对语言艺术的热情。电视主持人的分享、工作人员的鼓励,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声音可以被倾听、被放大”的力量,这种正向反馈会转化为持续参与“双联好声音”活动的积极性,推动队伍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探索”,为队伍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更直接的体验,电视节目部主任周向华特意协调提供了专业设备支持。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孩子们轮流站到主播台前,拿起话筒模仿播报新闻,感受镜头对准自己时的奇妙感觉。虽然略显羞涩,但认真的模样俨然一个个“小小主播”,现场笑声、掌声不断。“原来广播里的声音是这样录出来的!”“站在主播台上感觉好酷!”“我以后也想播报海宁新闻!”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意犹未尽地分享着自己的收获。
此次参观活动为队伍赋予了“角色认同的温度”。作为社区“双联好声音”的一员,孩子们的职责本就是传递社区声音、联结邻里情感。而此次走进广电中心的经历,让他们隐约意识到:自己手中的“麦克风”,与广电主播的话筒有着共通的意义——宣传政策、传递正能量。这种对“发声者”角色的深层理解,会让孩子们在社区实践中更具使命感,让“双联好声音”不仅是一个活动称号,更成为他们主动承担社区沟通责任的精神纽带。
(海昌社区学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