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兢糕,又称“李卫眼睛糕”,也叫方糕。糕甜、味美。是海宁寻常百姓家中早餐桌上常见的一道美食,也是海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盐官街上有一家名为郑元记糕点铺,老板娘同时也是盐官镇新阶层代表。7月13日上午,盐官社区组织了10来名中小学生来到盐官镇郑元记糕点铺,学习堰兢糕的制作技巧。
熬馅,搓粉,筛粉,推粉,划线,挖孔,放馅,盖粉,切块,切花,装饰,拆框,蒸煮,在老板向小朋友们示范了如何制作堰兢糕之后,几位小朋友也开始了他们自己的制作。在不懈的努力下,热腾腾、香喷喷的堰兢糕出炉了。
在制作的堰兢糕的同时,志愿者也为学生们讲述了李卫和堰兢糕的故事。据说传正亲信李卫奉旨督建盐官海塘,一日,海潮忽急,修建两个多月的海塘,竟被冲垮一半以上。李卫心急,调查发现:筑海塘实在太费力气,筑塘官兵中午按一般的军粮供应伙食,到了下午就没有力气干活。后来李卫到盐官一家茶馆用餐,老板向他推荐了茶馆特制的眼睛糕。两块眼睛糕下肚,李卫吃得很饱。于是,李卫就将“眼睛糕”改名为“堰兢糕”,每天送往海塘给大家。大家都明白了李卫的良苦用心,官兵们从此兢兢业业,努力修好了每一段海塘。后人为纪念李卫,把眼睛糕称为“李卫眼睛糕”。
新阶层代表袁江娜表示:堰兢糕的由来与制作,每一步都透露出海宁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传承义不容辞;它所建构的价值共同体及彰显的家国情怀、乡土情感,不仅有一种浓郁的人文关怀和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更为传播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探索出了一条可贵的成功之路,留给我们诸多借鉴和启示。
(盐官镇社教中心 孙丹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