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洲街道南郊社区举办“党建聚合力•非遗绽新花”系列活动

为进一步发挥“红社治家”联盟作用,不断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引导青少年传承文化之美。由海洲街道的海洲、南郊、东长、新桥四个社区共同组建的“红社治家”联盟以“万名学生下社区”传承乐享周为平台,主办“党建聚合力·非遗绽新花”系列活动,充分体现党建引领作用,展现非遗文化魅力。

此次活动主要在海洲街道南郊社区举行,以“非遗绽新花”为主线,注重沉浸式体验,演绎“非遗文化”新魅力。活动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注重海宁非遗特色,邀请海洲街道成校王海琴老师,带领小朋友一起手工制作皮贴画——冰墩墩,王老师首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皮贴画的制作流程,通过描图、制版、画剪、粘贴等步骤,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冰墩墩便做好了。

第二部分注重结合传统手工艺与七夕传统民俗,由南郊社区文化志愿者带领小朋友们参观棉纺展厅,体验纺纱织布。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上,南郊文化志愿者首先为各位小朋友普及七夕的由来和穿针乞巧等传统习俗,并介绍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随后,南郊社区老党员沈观珍再现“织女”纺纱,只见沈观珍阿姨一手拿着搓好的棉花条,一手操作着手摇纺车,很快就把棉花纺成了线,小朋友们十分好奇,纷纷想要尝试。沈观珍阿姨手把手的指导小朋友“左手要轻握连在线锭上的棉花,慢慢向后扯动,同时右手摇动轮柄”小朋友学着沈观珍阿姨的样子,一手捻住棉花,一手轻轻摇动纺车,细细的棉线便缠绕到了棉锭上。

这边纺好线,南郊文化志愿者又带领小朋友们参观了南郊社区的棉纺展厅,为大家介绍了纺织发展简史,以及纺织工具等。

在展厅里,沈观珍阿姨也为小朋友们演示了织布机的操作,“右脚踩下踏板,右手穿梭子;左脚踏下,左手配合。一而再,再而三,往返复始,丝线就织成了布”沈观珍阿姨边演示边为大家讲解。

文化志愿者朱叶也化身“织女”,在沈观珍阿姨的指导下,拿起织梭,织起了布,现场小朋友们看的十分认真,近距离的感受着传统民俗的魅力。

现场家长也感叹道:“这东西在小时候我们都见过,奶奶、外婆她们都曾用这个东西纺线或是织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它们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这次参观体验收获满满,对小朋友们来说也非常有意义。”

通过此次非遗系列活动与沉浸式互动的方式,家长与孩子们与传统非遗来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切身体验非遗魅力,赓续文化传统,提升文化自信,鼓励青少年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承者。(海洲社教中心 代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