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一凸一凹之巧,一阴一阳之妙,凝聚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榫卯的起源比汉字还要早,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榫卯结构就已经出现在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房屋中。现在,这门古老的技艺已成为一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1月2日下午,谈桥村社区学校的老师走进谈桥小学创意木工坊,带领小朋友们深入了解榫卯技艺,传承中国工匠精神。
活动现场,社区学校的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榫卯结构的历史和原理后便进入动手环节。当大家打开外包装,看到里面材料时就极为兴奋,“就只有木头、胶水,这能做成课桌椅?”学生们一个个充满好奇。伴随着老师的讲解,学生们一步一步进行,打磨、拼接、搭建、敲打……没一会儿,一套小小桌椅就完成了,看着迷你可爱的小桌椅,学生们爱不释手,“这简直是比‘乐高’还有趣的国潮积木。”“这也太神奇了吧,古代的能工巧匠真是厉害!”纷纷感叹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
通过此次木工课堂,不仅加强了校社联动,齐学共建,也让学生们在敲敲打打间学习、创造、思考,重新认识古老的木工技艺,让文化传承在操作中变得浅显易懂,得以流传。
(袁花社教中心 金鑫浩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