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雨后初晴的袁花镇空气格外清新,梨树叶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由海宁市农业农村局主办,袁花成校及袁花镇农业农村办承办的“海宁园丁—农旅融合共享‘梨’想生活”培训班在查爷爷农场里热闹开课。40名当地梨农和种植户齐聚一堂,在烘焙老师张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独具特色的“梨酱司康”,探索梨果深加工与农旅融合的新路径。
学员们围在操作台前,认真聆听张老师讲解司康面团的制作要点——“黄油要保持低温,揉面要轻柔,才能保证司康疏松的口感。”随后,张老师演示了如何将自制的梨酱巧妙地融入面团中,既保留梨的清香,又增添司康的层次感。看着老师娴熟的手法,学员们跃跃欲试,纷纷戴上手套,开始动手操作。
巧手揉制司康饼,梨香四溢满农场。“我平时只会种梨、卖梨,没想到梨还能做成这么精致的点心!”学员陈大哥一边揉面团,一边兴奋地说。培训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有的学员小心翼翼地折叠面团,生怕破坏司康的蓬松度;有的学员则发挥创意,在司康表面刷上蛋液,再点缀几片梨干,让成品更加诱人。
当第一批司康送入烤箱,整个农场很快被浓郁的黄油香和梨香包围。学员们围在烤箱旁,期待着自己的作品出炉。“叮——”随着烤箱提示音的响起,金黄色的司康新鲜出炉,表面微微开裂,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张老师切开一个司康,梨酱的纹路清晰可见,学员们纷纷赞叹:“这比店里卖的还好看!”
品尝环节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学员们咬下一口自己亲手制作的司康,外酥内软,梨酱的甜香在口中蔓延。“没想到我们的梨还能这么吃!这要是放在农场的咖啡厅里,肯定受欢迎!”学员王大哥兴奋地说到。
袁花成校金校长表示,此次培训是海宁市推动农旅融合的举措之一,未来还将开设更多深加工课程,帮助农户拓宽增收渠道。“我们希望梨农不仅能种出好梨,还能玩出新花样,让‘梨’想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夕阳西下,学员们带着自己制作的梨酱司康和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查爷爷农场的梨园在晚霞映照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而袁花梨产业的未来,也正如这雨后的晴空,充满无限可能。